欢迎光临~西安星竹科技有限公司

行业动态

利用3D打印软体致动器:迈向类人体肌肉运动的未来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机器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不断突破传统界限,向着更加智能、灵活和人性化的方向迈进。其中,软体机器人作为机器人领域的一股新兴力量,以其独特的柔软性和适应性,正在逐步改变我们对机器人的传统认知。而近期,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关于3D打印软体致动器的研究,更是将这一领域推向了新的高度,为实现类人体肌肉运动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图片

      长久以来,刚性致动器一直是机器人设计的主导力量。它们以其强大的力量和精确的控制能力,在工业自动化、军事装备、医疗手术等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刚性致动器的刚性和固定性也带来了诸多限制,尤其是在需要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的应用场景中,其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机器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软体机器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与刚性机器人不同,软体机器人采用柔软、可变形的材料制成,能够模拟生物体的柔软性和灵活性,实现更加自然和复杂的运动。这种独特的优势使得软体机器人在人机交互、狭小空间作业、医疗辅助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在软体机器人的发展中,致动器作为其核心部件,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能力和应用范围。传统的软体致动器多采用化学驱动、气压驱动或液压驱动等方式,虽然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变形和运动,但在控制精度、响应速度和耐久性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


      而3D打印技术的出现,为软体致动器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通过精确控制材料的沉积和固化过程,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具有复杂结构和优异性能的软体致动器。这种技术不仅简化了制造流程,降低了制造成本,还大大提高了致动器的设计自由度和性能表现。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西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软体致动器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利用3D打印技术,成功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柔软、灵活的软体致动器装置,使机器人能够通过扩张和收缩模仿人类肌肉的运动,从而达到移动物体的目的。

      这项研究的核心在于一种名为“手性剪切膨胀材料”(HSA)的创新设计。HSA材料在扭曲时能够实现独特的伸展和膨胀运动,为软体致动器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然而,早期的HSA版本多采用硬质塑料树脂制成,缺乏足够的柔软度和灵活性,难以满足软体机器人的需求。

图片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研究团队采用了热塑性聚氨酯(TPU)这种经济高效且柔软可塑的材料,并通过桌面级3D打印机进行打印。TPU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耐磨损性,还能够通过3D打印技术精确控制其结构和形状,从而实现致动器的优化设计。

      在打印过程中,研究团队还巧妙地添加了一个柔软、可伸缩的橡胶波纹管作为旋转轴。这个波纹管的设计使得单个伺服电机即可控制致动器向任一方向伸展或收缩,大大简化了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并保留了软体机器人的柔软特性。

利用这种新型软体致动器,研究团队成功制造了一个圆柱形蠕虫状软机器人和一个人造二头肌。蠕虫状机器人能够在狭窄的空间内自由行走,每分钟移动超过32厘米,展现了出色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而人造二头肌则能够轻松举起500克的重物达5,000次,证明了其强大的承载能力和耐用性。

图片

△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设计的新型爬行机器人可以在狭窄的管道环境中行走。图片来自西北大学。

      更重要的是,这些软体机器人在运动时能够像人类肌肉一样变硬。当致动器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内部的HSA材料会发生扭曲和伸展,从而产生足够的刚度和支撑力,使机器人能够稳定地执行各种任务。这种仿生功能的实现,不仅增强了软体机器人的运动能力,还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使其能够胜任更多复杂和多样化的工作。

除了性能上的优势外,这种新型软体致动器还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由于采用了经济高效的TPU材料和桌面级3D打印技术,每个软体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仅为几美元(不包括伺服电机等辅助设备),远低于传统刚性致动器的数百或数千美元。这种低成本的生产方式不仅降低了软体机器人的市场门槛,还为其大规模应用提供了可能。

      在医疗领域,这种低成本、高性能的软体机器人可以用于辅助手术、康复训练等场景,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和个性化的治疗体验。在工业自动化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胜任狭小空间作业、精密装配等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人机交互领域,软体机器人可以模拟人类肌肉的运动方式,实现更加自然和流畅的交互体验,为用户带来更加舒适和便捷的使用感受。

      美国西北大学的这项研究不仅为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还为我们展示了3D打印肌肉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前景。例如,在肌肉修复和再生医学中,3D打印肌肉技术有望为受损的肌肉组织提供精确的替代品,促进患者的康复。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3D打印肌肉还将为仿生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以及生物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

      回顾过去,从意大利理工学院开发的SLA 3D打印人造肌肉机械手到哥伦比亚大学研发的能够举起自身重量千倍的3D打印合成肌肉,我们可以看到3D打印技术在模拟生物功能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展。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3D打印肌肉的潜力,还为我们揭示了未来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无限可能。

      总之,利用3D打印技术制造的软体致动器为实现类人体肌肉运动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不断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机器人将更加柔软、灵活且智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环境,为人类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便利和惊喜。


导航栏目

联系我们

联系人:萧女士

手 机:13572477083

邮 箱:277603825@qq.com

公 司:西安星竹科技有限公司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大庆路53号蔚蓝国际E座5层B05-11

添加客服微信,获取更多方案关闭
二维码